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紀念 林建華校長演講

分類:兩岸




中華藝術網 日期:2018/05/05   編輯部 報導

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:大學是通向未來的橋 ——在北京大學建校120週年紀念/IAE國際學士院 國會時是論壇全球即時獨家報導 **04.May.2018

尊敬的各位領導、各位來賓、各位校友,

老師們、同學們,朋友們,

今天,我們在這裡隆重集會,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20週年。首先,我代表學校、並以個人名義,感謝大家的到來。 

就在前天,習近平總書記來學校視察,高度評價了北京大學對民族解放和國家建設做出的卓越貢獻,對學校的改革發展和所取得的成就和進步,給予了充分肯定。總書記明確提出對中國大學發展的三點期望,也對北大未來的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。總書記還在講話中特別強調青年一代的極端重要性。認為青年是國家的希望、民族的未來。希望新時代的青年人要愛國,忠於祖國,忠於人民;要勵志,立鴻鵠志,做奮鬥者;要求真,求真學問,練真本領;要力行,知行合一,做實干家。我們的新時代青年,一定要牢記總書記的囑託,不辱時代使命,不負人民期望,真正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。

尋求民族的未來路

120年前,甲午戰敗,維新變法運動興起。 “變法之本,在育人才;人才之本,在開學校。”改革舊教育、建立新學堂,成為了變法的第一要務,北京大學也由此而生,並從一開始,就以探求民族的未來為己任。

戊戌變法迄今的120年,中國的變化可謂波瀾壯闊。當時的中國危難深重,維新變法、興辦新學是為了救亡圖存。自那時起,北京大學就始終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。從引領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,促進新文化運動發展,到點燃五四愛國運動的火炬;從率先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,創建中國北方最早的共產主義小組,到“南陳北李,相約建黨” ;從開創中國的現代大學學制,開研究生教育先河,到在戰火的硝煙中,千里跋涉,與清華和南開一起創建西南聯大;從改革開放,喊出“團結起來,振興中華”的時代強音,到百年校慶,推動創建世界一流大學。 120年來,北京大學始終堅守著建校的初心和使命,堅守對國家、民族和社會的莊嚴承諾,為國家富強、民族振興和人民福祉,不避艱險、披荊斬棘、勇往直前。

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

改革開放,中國進入了國家和民族振興的偉大時代,這也是北大發展最好最快的40年。創建世界一流大學,促使我們以更廣闊的胸懷和更大的信心,重新審視自己、審視世界。我們虛心學習和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經驗,結合中國和北大實際,全力推進學校的改革發展,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和成就。

北大的核心使命是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的人。我們積極推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,建設多樣化的專業教育體系,激發興趣,調動學生主動性、創造性;我們立德樹人,構建通識教育體系,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,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思辨能力,努力使學生懂自己、懂社會、懂中國、懂世界。

學術隊伍是大學的核心。優秀大學最重要特徵就是能夠聚集最有潛力的學者,為他們提供最好的學術發展環境,使他們成為傑出學者和“學高為師、身正為範”的優秀教師。我們積極推進人事體系改革,完善教師學術道德和職業規範,營造良好制度和文化氛圍,使“近者悅,遠者來”;我們全面實施新的更有競爭力的教師聘任、評價和薪酬體系,大力引進優秀人才,幫助青年教師更好成長。今天的北京大學已經聚集和培育了一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教師隊伍。

北京大學徐光憲院士,稀土資源科研成果引發"中國衝擊"

產生推動國家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新思想、前沿科學和未來技術,是北大學術發展的核心任務。我們面向學科前沿,組建跨學科研究機構,鼓勵跨學科合作;我們推進院係綜合改革,促進學科調整,增強院系活力;我們結合國家和地方需求,合作共建應用研究機構,推動產學研合作,聚集社會資源,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。今天的北京大學已經成為裝備精良、在許多領域處於國際前沿、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一流研究型大學。

北京大學校友屠呦呦,青蒿素科研成果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

大學是高度依賴個人創造力的學術機構,大學管理的真諦就是使每個基層組織、每個人的創造潛力都充分釋放出來。大學的治理體系改革應當著眼於院系、教師和學生的發展。我們堅持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,推進學部建設、權力和資源配置重心下移,增強院係自主權和發展活力。今天的北京大學是一所對未來更有信心、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的學校。

120年光陰,轉瞬即逝。北京大學從一個舊體制脫胎出來的嬰兒,已經成長為屹立於世界的現代大學。先賢們的渴望、追求和對未來期許,很多已經成為今天的現實;那些已經淡出人們記憶的紛爭、質疑、疑惑和徬徨,都使我們變得更加成熟、更加堅定。北大從未忘懷肩上擔負的家國責任,始終堅守著“愛國、進步、民主、科學”的優良傳統和“思想自由,兼容並包”的學術精神,以敢為天下先和大無畏的反思與批判精神,激勵自己不懼艱險、砥礪前行。這種精神和價值理念,已深深根植在北大人的靈魂深處,時刻影響著我們的價值判斷、思維方式和舉止言行。

迎接未來挑戰

老師們、同學們、朋友們,

120年並不短,但與世界上動輒數百年乃至近千年的著名學府相比,北大仍是很年輕的,我們還需要在未來時光的流淌中,增進學術積澱,累積對人類文明的貢獻。

今天,北京大學正處在第二個甲子的終點上,也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起點上。李大釗先生曾說過:“黃金時代,不在我們背後,乃在我們面前;不在過去,乃在將來。”

在一百多年前,蔡元培先生也曾講道,“教育者,非為已往,非為現在,而專為將來”。在一個新的甲子,北京大學如何能夠不辱使命,續寫新的絢麗篇章?這是北大和北大人必須要面對和回答的問題。

新時代,新的技術、新的中國、新的世界、新的未知,所有這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氣勢向我們湧來。我們將面臨兩方面的機遇和挑戰。一是信息和智能科學引發的新技術革命,改變了知識的傳播方式和學習方式,大學對知識的壟斷地位已不復存在,這一場新技術革命還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生存和生產方式。二是國際化和中國的興起。中國變化太快了,短短幾十年,就從基礎薄弱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,這不僅讓世界錯愕,就連我們自己的很多人也還沒有完全適應。世界的變化也太快了,全球化改變了世界的政治和經濟格局,也誘發了各種各樣的思想和政治思潮。

技術革命和全球化的影響觸及到了人們的觀念和靈魂。歷史的沉積與未來挑戰、傳統觀念與新技術、平靜的校園與喧囂的社會,過去的、今天的和未來的,都在校園中相互撞擊和博弈;技術至上、功利主義開始蔓延,魚龍混雜的各類信息削弱了信仰和確信的力量。人們前行的腳步如此之快,已經把自己的觀念和靈魂拋在了後面。一些人變得焦躁不安,於是開始質疑新技術、質疑全球化、質疑一切,甚至質疑人類的未來。

面對未來的挑戰,我們需要哲學家的思辨,更需要所有人共同的行動。這個時代並不缺旁觀者,更需要的是責任與擔當。不同觀點的碰撞、辯論、質疑甚至批判是有益的,但我們更需要在價值層面建立共識與確信。共同價值、共同願景是社會的、也是大學的基石。這個時代更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“愛國、進步、民主、科學”的優良傳統,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以科學與人文精神喚醒人們的良知。引領社會風尚,將成為大學的重要職責。

在這樣一個新技術革命和全球化的時代,大學和大學教育也需要改變。大學不再只是學習知識、研究學術那麼簡單了。研究與教育、學習與創造、知識與素養、理論與實踐、學校與社會等各種要素都將融合在一起,將使大學成為一個孕育著遠見、創造、善良和責任的海洋。人們在其中浸潤成長,去打造更美好的世界。多樣化教育體系、個性化因材施教、實踐中的學習、師生共同的探索和創造、跨文化體驗,啟迪智慧、陶冶情操,北大的教育正在努力為學生提供非凡的學習和成長體驗。

在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,新思想、新技術、新事物大量湧現,已大大超出了傳統思想理論體系的範疇,探索、創新和實踐成為了時代主題。 “泰山不讓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擇細流,故能就其深”;只有海納百川、兼容並包,才能激活思想,涵育出真正的學術;才能讓學問更有思想的鋒芒,讓思想更有學問的根底。要打破固有思維模式和學科界限,既要學習和借鑒成熟的理論體系,更應當從中國自己的實踐中總結規律、形成新的理論。

知識是人類共同財富,一所真正的大學,莫不將自己置身於璀璨的世界大學星群之中,思想和心靈的交流是沒有國界的,大學是世界的!同時,任何一所優秀大學都要根植於深厚的國家和民族土壤,大學又是國家的、民族的!

我們創建世界一流大學,既要向世界其他優秀大學學習,攜手並進,更要紮根中國大地、融入中國發展、弘揚中華文化,探尋中國大學面向未來的發展道路。

今天的北大像是一座橋,連接著民族的過去與未來。在這裡,人們可以靜下心來,反思過去,眺望未來。應對新技術時代,需要我們創造更多的新思想、新文化、前沿科學和未來技術。面對國際化挑戰,需要我們以更寬廣的胸懷和視野,使世界讀懂中國,讓中國讀懂世界,共同維護世界和平,建立人類共同體。

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,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。能夠讓我們走向未來的,是堅定的信心、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直面未來的行動。請相信,作為“常為新的、改進的運動的先鋒”的北大,作為“要使中國向著好的,往上的道路走”的北大,一定能夠擔負起時代重任,守正創新,迎接挑戰,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。

今天,我們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。黨的十九大,為中國的未來描繪了宏偉藍圖,“雙一流”建設規劃為學校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。展望未來,我們有決心、也有信心,在黨的領導下,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,守正創新,把北大建設好、發展好,真正使她成為世人嚮往和景仰的偉大學術殿堂。

感恩與祝福

老師們、同學們、朋友們,

過去的120年,是北大發展的一個璀璨的篇章,其中的每一頁、每個字都承載了北大人對國家民族的情感與奉獻,這讓我們萬分珍惜、無比自豪。
我們慶祝北大建校120年,特別要感謝伴隨北大成長的一代代教職員工,他們深厚的學術造詣和遠見卓識,以及深深的家國情懷滋養了北大,培育北大的菁菁學子。我們要感謝千千萬萬的北大校友,他們在各行各業的卓越成就和巨大貢獻,成就了北大的輝煌。我們還要感謝一直關心和支持北大的各界朋友,無論在戰爭和艱難歲月,還是快速發展的今天,他們始終與我們站在在一起。我還要感謝在校的4萬多北大學生,你們的青春、獨立、敢為和夢想,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。

先賢們用他們的心血,鑄就了今日的北大,在這個莊嚴的時刻,讓我們對他們再次表示最崇高的敬意!

謝謝大家!

主持人:編輯部